李秋筱:音乐,值得一生探索的领域

发布时间:2016-06-03

在学生心中,她如学姐一般温柔可亲,带领他们在音乐领域不断成长;在同事眼中,她是学科骨干,专业水平令人钦佩。在浙音这个崭新的平台上,她为音乐工程系这个新兴学科奉献自己的力量,她就是音工系的李秋筱老师。

难忘岁月

李秋筱的童年是在练琴中度过的,不辞辛苦的技艺磨炼让她在初一时便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毕业后又顺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她的音乐之路也由此展开。考入大学后李秋筱面临专业选择,谈及为什么会在那时选择电子音乐这一新兴专业时,李秋筱说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宽广的就业范围是主要原因。加上以前在附中的专业老师也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这促使她下定决心选择了这个专业,并在200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师从张小夫教授。

李秋筱与张小夫教授的合影

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当学习生活步入正轨后,李秋筱发现以前学习的作曲知识并不能满足电子音乐学习的需要,九州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是需要课本外的东西,如和电子音乐有关的设备知识。用她的话来讲就是要对设备有感觉,因此需要从设备技术方面入手。这让刚开始学习电音的李秋筱有种矛盾的感觉,一方面因对设备技术方面的技术缺失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兴奋也涌上心头。于是除了课上跟着老师实践,李秋筱课下也会不停翻阅各类设备的说明书,甚至到网上查相关帖子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那段时光里,她如海绵一般不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这为她此后的音乐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演出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那些日子中,令她最难忘记的便是学院的电子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这个在亚洲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音乐节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整整二十年。李秋筱自从进入电子音乐中心便开始参与到音乐节的前期筹划和后期的规划工作中。谈到这些,李秋筱的眼神中不禁泛起光亮,往事在她心中像浪花一样涌上来。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李秋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其中与国际越来越紧密切的交流是她感触最为深刻的。

游学国外

博二期间,李秋筱曾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做访问学者,她说这一年的访问学习对自己的发展尤为重要。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毕业时间的限制,李秋筱只有一年的时间在美国进修,这使她觉得自己的学习进修不够完整。“如果以后有计划再次出国学习,我一定要回到那里将读博期间的进修继续下去。”这成了李秋筱老师的一个愿望。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李秋筱明白在美国最重要的不是去学习电音技术,而是去参与美国各类的演出,熟悉他们整个音乐节的运作流程和电子音乐这类学科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式,并把经验带回国内。

多媒体作品国外演出

访问学习期间,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的冲击了李秋筱的固有观念。她发现美国电子音乐系的学生几乎每个人每年都会投出十几个甚至几十稿到相应的地方,并且都会收获演出、录音等机会。李秋筱也不例外,她也给许多音乐节投了作品,最后被选上的她也都去参与演出。虽然有的演出是在学院内举办,在一个比较局限的圈子中演出,但是他们的运作过程是非常完整成熟的。在国外的的大学里,课外的学习体系规模很大。它不仅仅依托于每一个学院去建设,而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所接触的人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更大的圈子,她认为这是国外与国内学习圈子的差异所在。

2014年,李秋筱的作品《武松打虎》被收录于《中西合璧》专辑中,在美出版。同年,与法国BABEL SCORE当代音乐出版公司签约合作。2015年李秋筱成为美国纳布拉斯加州艺术创作中心驻地作曲家。李秋筱介绍说这个创作中心集合了多方面艺术家——画家、作家、建筑家等。同一时期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创作者聚在一起,白天李秋筱创作自己的作品,中间会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参观当地的展览,进行创作交流与合作。李秋筱说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九州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艺术家,跟他们一起探讨不同的创作模式,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

情倾浙音

当李秋筱还在读大学时,她便知道所学的电子音乐创作专业可以运用到市场中。但她清楚自身学习的九州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还是偏学术方面的知识,所以她认为教师身份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博士毕业后李秋筱与浙音不期而遇,她说这其中蕴含着自己与浙音之间妙不可言的缘分。

当李秋筱加入浙音这个大家庭后,长期以来的学生生活使她非常了解学生的心态。在教学中,因为都是年轻人,她与学生的沟通很顺畅,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课下,李秋筱就像是学生的师姐,没有拘谨的感觉。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学,同时还契合了教育的本质,寓教于乐。

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作品

虽然在生活中李秋筱是学生们的“师姐”,但是在学习上她容不得学生一点的马虎大意,基本的学习任务一定要做到。而在学生创作中,李秋筱总是给予他们很大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在指导学生作品的时候,除非是作品技术上存在硬伤需要调整,对于其作品的构思我还是比较尊重他本来的想法的。如果要修改学生作品的某些地方,我会去征求他的意见,与他探讨修改方案,激发学生的思路。”李秋筱说这样的教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教学方式的影响,她希望能在浙音慢慢得到发扬。

当谈到浙音的环境,李秋筱说刚到浙音的时候,这个校园给了她太多惊喜。宽广美丽的校园,崭新自由的学科建设平台,都让她非常欣喜。但有句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电子音乐在中国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体系建设不是很完善,电子音乐专业仍等待着一批又一批人的不断探索,这对她在浙音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困难与机遇共存,在浙音这个全新的平台上,音乐工程系不受任何旧事物的束缚,因为新所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李秋筱对此充满了期待。

采访最后,李秋筱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她说:“我非常鼓励学生去帮人做些录音带,写些谱子,这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只要有机会就多去实践。因为电子音乐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躲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闷头学习是不行的”。希望他们在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后,能够直面市场所需要的音乐创作和编辑,这也是他们最直接的出口方向。她期待着未来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看到他们创作的身影,而她将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演绎对音乐的追求。